虹口区作家协会第四场“名家访谈”活动举行
上海热线讯:8月20日,由虹口区作家协会与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虹口区文明办联合举办的第四期 “名家访谈”活动在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众阅读素养,按照虹口区委宣传部“文学周”统一部署和区作协年度计划安排,以此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和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风尚。
本次活动邀请了虹口区作家协会理事曹禹、《北外滩文学》杂志副主编张志萍两位作家,分别对他们的作品及写作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和分享。
一、曹禺简介及发言
曹禹,戏剧人,剧作家,导演,戏剧影视演员。上海光启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艺术总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虹口区作家协会理事,他曾编剧、导演大型话剧及小戏小品50余部,作品屡获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作品奖、长三角地区主题创作优秀奖、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题材创作资助项
目、区级文化资金资助项目。又获得“戏剧中国”突出贡献者称号。
代表作品有:话剧《苍月丹魂》《徐光启》《旭日》《长脚雨》《萤萤微光》;方言话剧《和和小区那点事儿》《小区“疫“事》;大型音乐舞蹈情景剧《英雄魂•少年志》;小戏《爱•拼》《一位干保安的扦脚师傅》《致敬,驻地老父亲》《军魂》等。
发言:
剧作者面对“命题作文”时的坚持与无奈
剧作者在面对“命题作文”(定制剧)时往往会碰到一些窘境,譬如:委托方只给你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希望你就此创作一部戏,用戏剧的方式来助推文件精神。这时,编剧必须透过文件的字里行间脑洞大开,硬生生编出一个剧来;再譬如:为表彰一件好人好事,请你用戏剧的方式来呈现,拔高主人公的思想境界。这时,编剧往往需要在主人公朴素的思想情感中提炼出委托方所需要的高尚情操。
所有“命题作文”都属于“要我写”的范畴,如果一个剧作者仅仅是满足“要我写”,往往就会陷入比较被动甚至是痛苦的境地,即使成剧,大概率也会仅仅是一部“活报剧”。而我,始终坚持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努力挖掘其中的戏核,用平实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通过一连串的戏剧动作,来实现作者(委托方)的诉求,以戏剧的方式,完成起承转合。但是,这样的坚持往往不会很顺利,有时作者与委托方甚至会出现僵持不下的尴尬局面。这时,通常摆在剧作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坚持你的创作立场,拒绝接受委托方“不专业”的要求,其结果一拍两散;要么放弃你的专业立场,无奈地迎合委托方的所好,其结果往往写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那么我在创作“命题作文”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这种坚持与无奈的呢?首先我会坚守一个剧作者的专业精神,所有呈现的作品必须是“我要写”的,必须要感动我自己,必须要对人物与事件深信不疑,我的创作冲动必须源于人物与事件本身。如果提供的素材只是一个红头文件,我会首先吃透文件精神,从中找到相对应的目标人群,反向思考,发现戏核,然后充分展开想象;如果提供的素材只是一件简单的好人好事,我会设法走进原型人物,通过对原型人物日常的观察,从中挖掘他的世界观,然后展开合理的推演,完成起承转合。编剧的任务就是发现,导演的任务就是呈现,而演员的任务就是再现。一个能感动编剧自身的作品,才有可能最终感动到观众。
最近我刚刚完成了一部大型话剧《哎呀,不怕2.0版》的剧本创作,这部戏对于我就是一个“命题作文”,是一部讴歌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会员“群体抗癌”理念的大型疗愈话剧。对于这个“命题作文”,可以说我是采取了一个迂回战术。委托方出于对这个群体的感同身受,始终坚持面面俱到,诸多人物、诸多事件,事无巨细,不一而足。毋庸置疑,生活是戏剧创作的源泉,但生活确不是戏剧的本身,戏剧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戏剧创作有其一定的规律,罗列人物与事件绝不是戏剧。于是,我与委托方之间展开了拉锯战,一稿、二稿,七稿八稿没完没了。我一度陷入痛苦境地,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最后,我决计做一次新的尝试,把剧本将会呈现的二度创作从导演的角度,演说了一遍,这才取得了委托者的认同。由此,我总结了一下,出现这样的拉锯战作为编剧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站在委托方的角度,他们并不能透过文字来感受到具体的舞台呈现,他们只能就文本本身来做出判断,而作为一个的编剧,就必须要尽可能地以戏剧的方式在文本上体现出委托方的诉求,并且要让委托方明了编剧的意图,以期达成共识。
面对“命题作文”,剧作者要始终坚持艺术创作规律,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用积极的、专业的态度接受“无奈”,从感动自己出发继而努力达成感染受众的目标。
戏剧是我的第二生命
我的戏剧人生是从虹口区文化馆话剧队起步的,上海警备区武警文工团来虹口区文化馆招演员,我被顺利地录取了,同时,东海舰队也招录了我,在虹口区武装部的会议室里,当着两个负责前来带兵的人我选择了东海舰队。入伍不久恰逢裁军,我回到了上海,在沪光灯具总厂主持团委工作,出任职教中心教师,但我始终坚守着我的戏剧理想。改革开放我主动离开了沪光厂,成立了文化公司,继续我的戏剧人生。
我的戏剧人生是从演员开始的,这些年我出演过不下100多部戏,有话剧,也有影视剧。但真正作为编剧和导演我是从2013年开始的。在这十年中,我先后创作了大戏10余部,小戏、小品40余部; 我创立了一个民营院团——上海光启话剧艺术中心,汇聚了50多个具有专业背景的演员,商演和公益演出两条腿走路,已然成为了上海市民营院团中的佼佼者。
我自认为自己骨子里就是一个戏剧人,我善于观察生活,在司空见惯的日常中发掘戏剧元素,储存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以便在创作中随时可以调取所需。生活是戏剧的根,但戏剧又高于生活,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就在于戏剧作品中的人和事,既要出乎意料,又必须符合基本的生活逻辑,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的代表作品——话剧《长脚雨》,起先就是在一次街道的文艺汇演选拔过程中,我作为评委,必须淘汰一些节目,就是在被我淘汰的节目中,有一个小品引发了我的兴趣,一位母亲推着一辆轮椅,上面坐着的是她的儿子,一个“渐冻人”。于是,我从街道打听到了他们家的住址,登门拜访,我计划写一部关于“渐冻人”题材的戏。当我面对这位“渐冻人”时我却犹豫了,他的渐冻症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四肢不能动弹,只有右手的两个手指头尚能动作。这可为难了,戏剧是需要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包括心理的、肢体的、语言的动作来传情达意展开剧情的,而这位“渐冻人”除了两个手指头尚能动作,其他都无法动弹,我要怎样在舞台上演出他的形象?但他的人残志坚,他的乐观向上,他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深深吸引着我,我一定要把他写出来!于是,我隔三岔五地就上他家去,陪着他聊天,看着他用两个手指敲击鼠标,在电脑上创作出一幅幅精彩的图画,看着他坚强地低着头用舌头舔食饭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说辞都被我一一记刻在了心里。当话剧《长脚雨》的剧本一经脱稿,就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以及静安区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很快完成了二度创作,被入选上海市舞台作品评选展演剧目,被列为上海作协会员年度作品,由我编剧、导演并饰演了“渐冻人”一角,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观众无不被剧中的人物感动到泪奔。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去年,我主动请缨,去到云南边境小镇支教,为那里贫困小学的学生们开展一次戏剧教育。那里的孩子们对于戏剧是完全陌生的,不知道戏剧为何物,都以为戏剧是何等地高深,何等地触不可及。我是演员出身,我的戏剧教育课堂,由浅入深,从孩子们的日常进入,从孩子们的课本进入,让孩子们初识了什么是戏剧,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赢得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以至于其它班级的学生都争着来听我的戏剧课,最后只能一个教室里同时坐满了两个班级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创作排练了一个神话剧《精卫填海》。临近支教结束,孩子们抱着我不让走,做了许多手工礼物送给我留作纪念,眼泪挂满了孩子们的脸,以至于我也被感动得眼眶湿润,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命运的不懈叩问,是戏剧艺术自诞生以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戏剧离不开生活,而生活又是多么需要通过戏剧的手段来揭示人心。
生活是戏剧的根,戏剧与生活相互观照,用戏剧的方式探索人心,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这就是我的戏剧观。
我不是剧作家,我只是一个抱有成为剧作家梦想的写剧人。
二、张志萍简介及发言
张志萍,原解放日报支部生活主任编辑、“文化·人物”栏目执行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虹口区作协理事、《北外滩文学》副主编、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著有散文集《燕鸣集》,报告文学集《海上逐梦——张志萍人物访谈录》。《戴敦邦手录红楼梦诗词集》的注者、《<资本论>绘本》的节录者。曾获得上海新闻奖三等奖、五一新闻奖二等奖,数次全国党刊优秀稿件一等奖、上海作协首届“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二等奖等。
她近十余年来,在《解放日报》《支部生活》《上海纪实》《南方周末》《联合早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书与画》《海上宁波人》《上海老城厢》《红蔓》《浦江纵横》等主流媒体撰写了100余篇人物访谈及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
发言:
近些年来,我撰写了近百篇报告文学。其中有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著名书法篆刻家高式熊,连环画《铁道游击队》作者之一韩和平,著名国画大家戴敦邦、汪观清、陈佩秋,人民音乐的文化使者陆春龄,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滕俊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赵宪珍,著名作家、电影表演艺术家黄宗英等大家和先进典型。
人物访谈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可谓隔行如隔山,而倾听、理解、用心,是采访者首要的基本功。在内容选择上,在未雨绸缪方面,如何形成独家,除了充足做好“功课”,还须在文章的视角和思想性上下一番功夫。
2016年11月18日,我有幸采访了97岁高龄的高式熊。高式熊经历坎坷,曾经是同行业14家企业中最大厂厂长的他,带头加入国营企业,文革时却被批斗;58岁调到《书法》杂志任篆刻版编辑,他说终于归队了;2016年5月因癌症转移,被医生判了死刑,他依然临池不辍。回顾自己的艺术人生,坐在轮椅上的高式熊激动地说:“我高式熊的‘熊’,虽然因两只脚不起作用,下面四点没有了,但我还是有‘能’的。搞艺术的人,最后能倒在他所钟爱的舞台上,这也是他的福报。”2021年1月28日,在高式熊远行两周年之际,江宁路街道还原了“高式熊书房”。将我撰写的《人活着,不努力,真的是要打耳光的啊》的访谈,陈于高式熊先生生命最后的书桌。
2016年底,在参加高式熊先生的艺术活动时,我遇见了他的好友,被毛主席接见8次,为他吹奏6次的“中国魔笛”陆春龄。
2017年是陆春龄艺术生涯九十周年。6月9日午后,我到陆春龄寓所。刚以粽子代替中饭的陆春龄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低的标准和要求,能吃上保姆做的“肉饼炖蛋”就心满意足了。而对于孜孜以求的艺术,他却是胸怀凌云志:“大象无形。一支笛子有啥稀奇?我的身体只有90几斤,但心里装的东西必须要有900斤、9000斤、9万斤。我的生命总归是有尽头的,但我的笛声是永远留在人世间的。生命不息,笛声长鸣,我愿为人民吐尽丝。”
从“四大名著”绘本,到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尾曲“一百零八将”,戴敦邦笔下的人物生动形象传神。1979年,戴敦邦随中国美协参访艺术圣地敦煌。到敦煌后他发现,这些被称之为“瑰宝”的作品,作者恰恰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一辈子默默无闻。敦煌回来后,为了表示崇敬,《艺术门径里的“苦行僧”》戴敦邦在画作上盖了“民间艺人”的印章,一直沿用至今。
艺术生涯近70载,戴敦邦始终坚守“民间艺人”的定位,在中国画这个领域默默地深耕,即使在2011年因年内要完成一百幅《辛亥百年人物谱》的创作而右眼失明,被医生告诫左眼也有一定的失明风险后,他仍然每年至少出版一本画册。近些年来,为了创作《资本论绘本》,他更是每天凌晨3时半起床,匆匆吃完早饭,便投入创作中,每天工作至深夜。
汪观清创作了长篇连环画《红日》,连环画《雷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南京路上好八连》《斯巴达克》《十二把椅子》《从奴隶到将军》等,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0年,为创作《红日》,汪观清二赴山东沂蒙孟良崮。天旱山上缺水,靠着每天两个窝窝头,汪观清走14里山路,挑2桶水上山。任务完成了,汪观清累到患肺病吐血。1963年,他历时3年创作的长篇连环画《红日》荣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红日”组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近年来,汪观清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大型题材的策划和创作。去年3月27日,在“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和毛泽东主席写下光辉诗篇《八连颂》六十周年纪念之际,93岁高龄的汪观清第四次到好八连连队采风,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周瑞金组织撰写《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四篇针砭时弊、呼唤改革的系列评论文章,在《解放日报》头版以“皇甫平”名义发表后,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对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作了访谈。访谈《周瑞金:宁做痛苦的清醒者》在《上海纪实》刊载后,获得第一届“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二等奖;还被周瑞金作为仅有的3篇附录文章之一,收入他的《我的报人生涯撷珍》。
今年4月30日傍晚,著名导演滕俊杰发来一段视频说:“十四年前的今天、此刻,我和整个团队奋战在世博会开幕式的最前线……”
2008年底,在开幕式导演组集中建组近2个月时,被通知筹备中止,人员就地解散。2009年底,开幕式重又被提上日程。此时,离世博会开幕时间已不到5个月了,滕俊杰和创作团队夜以继日,扛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巨大压力,一路追风,一路追问,一路相伴,风雨十载,最后成功亮剑。以《情感的注视必须超越匆匆步履》为追求,向党和祖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这些艺术家和先进典型用平凡与传奇编织着自己的人生,用奉献与拼搏书写着自己的业绩,也让希望与进取充满自己的生活,无怨无悔地铸造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2021年,我将撰写的人物访谈选编了其中的50篇,出版了《海上逐梦——张志萍人物访谈录》。书中所记录的人物,他们丰盈的人生,对我是鼓舞,激励我不断地向前走。
虹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此成立,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丁玲、柔石、施蛰存等大批知名作家曾在虹口工作。是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重镇。
今年1月12日,期盼已久的虹口区作家协会正式成立,我被选为理事,并任《北外滩文学》执行副主编。有幸加盟这个年轻的团队,我倍感荣幸。
在区作协领导的支持、鼓励下,我学习了第一、二期的版面,参与了第三期的组稿和编辑。得到了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原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著名作家林青霞、原新加坡《联合早报》资深编辑余云及上海作家协会领导赵丽宏、朱大建、杨绣丽等老师的支持,得到了作协文友及朋友们的支持。
2021年《海上逐梦——张志萍人物访谈录》出版。之后,我创作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2022年4月5日上午,上海举行第144场新冠肺炎防控发布会,作为曙光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医疫病防止基地负责人,房敏出席并介绍了疫情防控的情况。4月7日早上10点,我和房敏连线,刚讲了一分钟,房院长就被人叫去紧急处理事宜。晚上9点,我再次拨通房敏手机,连线了40分钟。访谈4月11日出来。刊载媒体有: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解放日报《上观》、《人民网》、新华社上海频道、光明网等主流媒体。
我还采访了著名雕塑家、市委党校马恩雕像作者唐世储,撰写了《肖像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书》;采访了岳阳医院院长周嘉,撰写了《我是温州人,温州人就是敢为人先》;采访了著名国画家林曦明,撰写了《我创作的主要源泉来自生活》;采访了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孙徐春,撰写了《理想的火焰一定要高》;采访了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撰写了《评弹完全可以绽放她独特的光彩》;采访了著名雕塑家、外滩陈毅雕像作者章永浩,撰写了《吾将上下而求索》;采访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梁波罗,撰写了《信仰之光熠熠生辉,照亮我们不断前行》;采访了连环画《子夜》的作者、著名连环画家叶雄,撰写了《中国画不只有花鸟山水,连环画也应有一席之地》;采访了著名雕塑家、上海博物馆群兽石雕作者、原上海油雕院院长陈古魁,撰写了《我的作品,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采访了“2023感动上海人物”程美华,撰写了《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一件事干了一辈子》;采访了国宝级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撰写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采访了著名书法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撰写了《一幅优秀的草书作品,应该以情书写》;采访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撰写了《这就是作为配角的价值》等报告文学。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和先进典型,对自己的事业都有着满腔的热情和矢志的追求。采访他们和采写他们,对我本人是很好的启迪和教育过程,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