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揭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
近期,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与大盂鼎在“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上重聚。
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西周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它威严厚重、封印着周朝的文化密码,见证了华夏九州的至尊荣耀。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立耳,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纹饰线条凹凸、峻深,风格粗犷、质朴、简洁。整个造型威严厚重。
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大盂鼎铸造于公元前11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青铜器之一。立耳、圆腹、粗壮三足。口沿下饰有一圈饕餮纹带,足上铸兽面并有扉棱及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铜鼎的典型式样。
鼎腹内壁铸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该铭文是研究周初“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到书法艺术的早期作品,也对中国古文字和书法艺术的研究起着标尺作用。
大盂鼎、大克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在晚清收藏界被誉为“海内三宝”。清末年间,陕西先后出土了三件青铜大鼎,出土后不久二宝即为潘祖荫所得。潘祖荫去世后,其弟潘祖年将双顶运回苏州老家收藏。潘氏后人为保护国宝费尽全力,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达于女士无偿将大盂鼎、大克鼎捐赠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双鼎成为了最重要的“镇馆之宝”。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